三、产业院系是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全产业链对接的重要平台载体 (一)产业院系建设能够打造“院系-市场”对接平台,将校企合作资源充分整合 1.面对全产业链建设产业院系 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既包括中游(中间市场)的加工制造环节,又包括上游(前市场)的研发设计环节、下游(后市场)的营销环节,以及围绕整个产业链的物流服务等服务环节、管理环节等。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·波特在其价值链分析模型中指出,每个企业都是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,竞争优势来自于整个产业链条:上游的研发、设计,中游的零件制造与组装,下游的广告、品牌、包装、促销、分销以及售后保证等诸多环节,每一项活动都影响着企业的相对成本,为造就企业独特的形象奠定基础[3]。因而,面对全产业链建设产业院系,就将整个链上的企业以及链上企业所处的行业都涵盖进去了。从专业(群)建设来讲,既然产业是一个纵深概念,那么跟踪、贴近或引领产业发展的专业也应是一个纵深概念。通过与产业链建立紧密联系,专业群也与产业链背后的产业群建立了紧密联系。这使得奠基于专业(群)建设的产业院系建设既有更宽的人才培养视野,又更贴近区域产业升级动态和市场需求,从而更专注地为区域发展服务。 因而,产业院系建设能够通过借力于产业链而充分整合链上资源,从而集成基于这个产业链的各种办学资源。这就能够使原来校企间“点对点”或校行(业)间“点对面”或校板块(块状经济)间“点对区块”的合作模式,扩充为一个市场导向的立体平台,从而大大拓展了高职教育产业导向性以至产教深度融合的空间。当然,建设空间的扩大本身就是要求的提高。产业院系改革要求学校引导和指导教师从全产业链来学习、掌握并传授全系列的知识和技能。 2.遵循推进时序建设产业院系 基于全产业链的产业院系建设理念和实践,要求高职院校要认真梳理产前产中产后、售前售中售后的产业链,分析和动态把握产业链的人才结构,以此作为建设这种链式产业院系的前提和基础。 鉴于此,产业院系建设的推进时序是:从产业链中间市场出发,以此为基础,深化后市场,努力拓宽前市场。确立这种推进时序是鉴于高职院校学生在产业链市场的表现:他们在产业链的中间市场领域最活跃,在产业链的后市场领域活跃于相对低端的部分,而在产业链的前市场领域则活力明显不足。因而高职院校建设产业院系,可从学校(学生)最活跃或者说最擅长的中间市场入手,以此向后市场深化、向前市场延伸,向整个产业链渗透。 (二)产业院系建设能够以“产业院系—专业群—专业体系”优化“系(院)—专业(群)体系” 高职院校推进产业院系建设,专业(群)建设是一项基础工程。如何进行专业建制、如何构建动态适应或引领市场变化的专业(群)至关重要。 高职院校先期的专业系,是基于学科体系即根据学科知识系统化设置的,与岗位对接度不高,进而对产业的反应度、配合度降低;而部分高职院校改学院—系—专业(群)体系为学院—二级学院—专业(群)体系,其结果却是弱化了二级组织的专业建设功能而强化了其行政性功能。从专业建制角度看,这是从专业建设学科系(为主)建制向(二级)学院建制的改变。实践证明,(二级)学院建制即学院—二级学院—专业(群)体制对专业建设的弊端仍然明显。第一,二级学院俨然是学校“事务性全权代表”和“派出机构”,无实质性专业建设自主权,因而无力、无心从事专业—产业整合工作。第二,强化了二级组织的学科性或“本科性”功能。二级学院一定意义上是本科学校学科性建设的“翻版”,这与职业教育及其专业的产业性建设本质相悖。第三,削弱了二级组织的专业建设能力。二级学院之下并无系——直接面对专业或专业群,这固然减少了层级组织,然而承担了更多非专业性功能或职能的二级学院,其行政性和综合性功能的强化,无意有意中屏蔽、淡化或弱化了其专业建设功能。正因如此,一级组织即学院使二级组织即二级学院“做实”而更具“产业性”的要求就无法实现。 变革这种建制不能回到学科系(为主)建制的老路,要走产业院系改革的新路。在产业院系—专业群—专业体系下,产业院系建设遵循的是产业链及其岗位的体系,因而决定了其下的专业群建设直接面对的就是整个产业链(不再是单一的企业,并涵盖链上企业所属的行业)及其岗位体系。产业院系建设通过建立这种群群链式组合关系,集成了专业链与产业链、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、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“三对接”,更符合国务院提出的“三对接”的政策导向。 四、宁波是产业院系改革和“三大建设”的浓缩样本 由此可见,一方面要加强产业院系改革理论研究,要在“产业”语境下和“三大建设”内容框架下,研究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、产业院系集成优势和效应、专业群—产业群链式组合关系以及专业建制及其改革趋向等,为产业院系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支撑;另一方面还要研究产业院系建设样本城市、样本院校及其样本产业院系的选择等,以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。 (一)职业教育与宁波经济和产业发展之间正在构建一种新型生态关系 宁波的经济成就特别是开放型经济、港口经济、民营经济、块状经济或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成就,在长三角地区甚至全国占有一席之地,这一成就得益于宁波经济和产业发展与其职业(高职)教育发展之间形成的相得益彰关系。宁波通过在全国率先出台《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》及其实施办法、成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会、建立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、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等举措,初步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适应、与产业发展基本衔接的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[4],已形成政府推进、学校主动、企业积极、社会参与、市场运作的办学制度——这种“人才共育、就业共担、资源共享”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被称为“宁波模式”。2013年被批复为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。 宁波的实践表明,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[5],并在其中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、新载体。由此,职业教育与宁波经济和产业发展之间正在构建一种新型生态关系,而兼具“高等性”的高职教育发展更能从层次和质量上代表宁波职业教育跟踪、贴近或引领产业发展的态势,产业院系则以其地位、功能和作用而成为这种新型生态关系构建的重要一环。 (二)产业院系建设的产业甄选和实施学校的产业院系甄选 关于产业甄选和与此相对应的院系甄选工作,原则上遵循推进时序,由粗到细设立,同时鉴于宁波双轮驱动、“双引擎”(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)建设的产业发展导向,先期试点的高职院校可先行设立先进制造业学院或系(以下以学院为例)、现代服务业学院,或根据自身优势、宁波产业发展特点和趋向将其细化。细化路径一为将“粗”产业——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本身细化:一是将其细化为与宁波成长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相适应的学院,如设立互联网金融学院,但结合宁波“港通天下”的特点,其设立可更有特色一些,如设立航运金融学院或海洋金融学院;二是将其细化为与宁波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相适应的学院,如设立汽车学院、模具学院或智能装备产业学院。细化路径二是将“粗”产业按照产业链的环节进行细化,如设立工业设计学院等,然后在这些学院之下划分若干专业群及其专业,以此形成与宁波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高、结构合理、错位发展、特色鲜明的产业学院建设新格局。 表1是根据五所高职院校的专业依托和整合基础、根据宁波产业发展条件提出的优势或特色产业学院建设建议。需说明的是,由于历史原因,宁波传统产业占比仍然相当大,或者说,成长性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仍显滞后,表1正是这一产业发展现状的反映。 宁波案例对于高职院校产业院系建设的启示是:第一,产业院系建设,一要充分考虑学校的资源跟进能力,做到“成熟一个、设置一个、建设一个、做好一个”,可选择产业相对成熟、示范和波及效应更明显的产业院系建设先行;二要动态跟进或引领当地主导产业、优势产业、特色产业或成长性产业、趋势性产业的发展。第二,产业院系建设会引发治理建设学校治理建设,加快推进学校组织结构变革并倒逼学校综合改革,或者说,产业院系建设会成为高职院校治理建设—组织结构变革—综合改革的新抓手。 【参考文献】 [1]杨运鑫,罗频频,陈鹏.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[J].职业技术教育,2014(4):11-12. [2]沈建根,石伟平.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:概念、内涵与机制[J].中国高教研究,2011(11):35-36. [3]姚奇富.制造业能级提升的金融服务研究[M].杭州:浙江大学出版社,2011:112-113. [4]胡俊琴.“三性”视角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——以宁波为例[J].职教通讯,2014(16):4-5. [5]史望颖.宁波职教改革力争“办好一个专业兴旺一个产业”[N].中国教育报,2014-06-28(2). |